汽车新闻新闻1+1丨慕尼黑车展 中国汽车全球化再

  2025年慕尼黑车展大幕拉开,中国企业再度出海。今年参展的中国企业数量达到了116家,比上一届的70家大幅增加,再创新高,展示内容涵盖新能源整车、三电系统、汽车智能化软硬件等全产业链。如何看待这次中国品牌的集体强势出海?而从“走出去”到“扎下根”,不断拓展欧洲市场,中国汽车全球化布局中,又正在经历怎样的出海转变?《新闻1+1》连线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,带来分析解读。

  孙晓红:这种变化体现这两年中国汽车产业,尤其是供应链企业成长过程。从这个情况来看,我认为他们的成长速度,是非常快的。而且从他们目前的精神面貌来看,他们认为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参与全球的汽车行业竞争,尤其是在欧洲汽车行业产业的环境下,在高端市场进行竞争的信心。

  孙晓红:我觉得互相都有需要。中方需要向欧洲汽车工业学,学汽车文化和历史,同时也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向欧洲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分享。这体现中方企业的开放态度,我有了技术,愿意把这个技术开放共享给欧洲的消费者。

  同时从欧洲企业来讲,它的认识应该是非常深刻的。在中国开发汽车,能够节省30%时间,和40%成本。效率和竞争性也是欧洲的企业目前所急需的。所以说欧洲企业也希望并需要与中国企业合作,共享成果。

  孙晓红:中国汽车产业向欧洲汽车产业学了很多的东西。去年2024年是中国汽车合资40周年。中国汽车向合资企业、外资企业学了大量的零部件供应体系、整车制造体系、营销体系以及大量的国际化经验,中国汽车得以快速的发展。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,适应的能源战略和气候战略,发展比较快,才有今天这种成果。

  欧盟在2035年决定停产燃油车,完全由电动汽车来进行替代,这是一个契机,也是中欧双方合作一个起点。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,在达到气候目标和脱碳低碳发展的方向上,新能源汽车领域是非常好的一个合作契机,这个契机是中欧双方目前合作的动力。

  孙晓红:欧洲汽车产业在法规体系、生产体系、成熟的消费者体系,尤其是它的文化体系等方面,都值得中国汽车产业学。比方说文化体系,我们要进行适应性开发,针对不同的市场,要通过在当地建立的技术中心来学当地的风土人情,学当地的文化,开发出适应当地的产品。

  孙晓红:首先要成为规则的参与者。在规则方面交流,在理念上互相学,这样我们才能让规则成为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。中国企业要学理念和规则制定方向,包括在知识产权、反垄断等方面都需要和欧洲方面进行交流。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    闽ICP备09035126号-13